东晋时期,除了司马氏皇族之外,王家和谢家则是最显赫的权臣家族,因此有“王谢共天下”之说。
唐诗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说的就是东晋王、谢两家堂前的燕子。
(资料图片)
谢家,指的是谢安、谢玄等谢氏家族。
王家,则是王羲之家族,原属山东琅琊王氏。
王羲之的祖父王正,官至尚书郎,其父王旷,历任丹杨太守、淮南内史、淮南太守等职,堂伯父王导、王敦,先后官至丞相,王家权倾朝野。
公元317年,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建康(南京),建立东晋政权,王羲之家族因此随之南迁南京。
公元351年,王羲之被任命为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,因此迁居会稽郡,即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。
王氏家族中,首先迁入浙江省内的就是王羲之。
谢安随王羲之而来隐居于绍兴,因此现在的浙东一带,王谢两姓人氏,多为东晋王谢两家后裔。
王羲之担任会稽郡内史期间,喜与文人雅士结交。
永和九年,即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,王羲之邀约谢安、孙绰、孙统、支遁等41人,相聚于绍兴兰亭,在一条“之”字形的小溪旁,饮酒赋诗。
活动过程中,一共成诗37首,汇集成册,称之为《兰亭集》。
众人请王羲之为《兰亭集》作序,王羲之趁着酒兴与诗兴,即兴挥毫疾书,凡字有重复者,笔峰皆变化,其中二十多个“之”字,写法各不相同,这就是流传千古的《兰亭集序》,简称《兰亭序》。
王羲之次日酒醒后,打算重新规规矩矩地书写,然而写来写去,终不及酒兴中的草书之功力,“再写不能逮”,因此放弃了重新书写。
《兰亭集序》全文28行,324字,遒媚飘逸,字字珠玑,精彩绝伦,被誉为: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
王羲之因此被尊称为:“书圣”,历代文人墨客,临摹者不计其数。
唐太宗李世民至爱《兰亭集序》,想方设法获取到手,相传李世民去世后,《兰亭集序》成为了陪葬品,真迹由此从人间消失,如今世人所见,皆为临摹品。
公元1693年,康熙皇帝临摹的《兰亭集序》,人们建碑立亭,刻于碑上,是为御碑亭,现存于绍兴市兰亭景区内。
古时以官职呼人名,史籍中多把王羲之称呼为“王右军”。
王羲之担任会稽郡内史期间,与前任内史王述,向来不和,并且矛盾越来越深。
王述升任扬州刺史后,命人检举王羲之的各种问题,王羲之只好称病辞职。
公元355年,王羲之从会稽郡城辞职,隐居于剡县之金庭,即现在的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一带,隐迹于山林。
华堂村的羲之自然村,金庭观、右军祠、王羲之墓所在地,已开辟为“王羲之故居旅游区”。
王羲之隐居之地,地处群山环抱的山岙之中,放鹤峰拥于后,香炉峰耸于左,卓剑峰峙于右,地形如座椅,风水甚好。
现在的地名已有变化,东面的山叫炉峰山,西面叫大鼻头山,北靠瀑布山,南面隔谷地与岩头前山相望。
嵊张线公路和甬金高速公路从谷中通过,曾经的避世隐居之地,再也不隐秘。
王羲之出生于公元303年,夫人郗璿,是太尉郗鉴之女,生有七子一女,王玄之、王凝之、王涣之、王肃之、王徽之、王操之、王献之、王孟美。
王羲之搬到金庭时,已经52岁,最小的儿子王献之和女儿王孟美当时年仅11岁。
王羲之官场失意,再加上公元357年,长子王玄之去世,再受打击。
公元361年,王羲之,郁然而终,时年58岁。
王羲之故居旅游区所在的羲之村,早期名叫后厂村,又叫金庭观村,再改名为羲之村。
王羲之七子一女,人丁兴旺,周围的华堂村、岩头、小坑、观下、济渡等十多个村庄,王氏人家皆为王羲之后裔,再陆续分迁至嵊州、新昌、奉化等多地,如今世界各地皆有王羲之后裔分布。
王羲之隐居金庭期间,相传也曾在距金庭不远的奉化剡源晚香岭,建有别业,写字牧鹅。
当时的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,闻王羲之辞职隐居,非常震惊,连下六道诏书,诺以新职委任王羲之。
王羲之归隐之心已绝,六诏不就。
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六诏村,村名就来源于王羲之“六诏不就”的典故。
宁波市奉化区内,王氏聚居的村落,多为王羲之后裔。
包括著名的栖霞坑古道所在地,奉化区溪口镇栖霞坑村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