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部《罗汉钱》,让沪剧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剧种,其中用江南民间乐曲紫竹调谱写的唱段“燕燕做媒”更是脍炙人口的沪剧唱段。当下,一部全新的传承版《罗汉钱》正在上海沪剧院火热排练中,由程臻饰演当年丁是娥演出的小飞娥一角,以此剧庆祝上海沪剧院成立70周年、纪念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诞辰100周年。
《罗汉钱》是上海人民沪剧团(上海沪剧院前身)在1952年创作的现代戏,改编自赵树理的小说《登记》,反映了社会变革中的乡村生活和对自由恋爱的追求。丁是娥、解洪元、石筱英、邵滨孙和筱爱琴五位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,后拍摄了电影版,并为全国剧种争相移植。
沪剧版生动地塑造了解放后江南农村一系列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。尤其是女主人公小飞蛾形象丰富鲜明、情感细腻,成为沪剧现代戏创作中令人难忘、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艺术典型。沪剧也没有将张木匠作为反面人物处理,而是突出了他性格上与小飞蛾难以协调的弱点。此外,老村长和五婶等角色也被刻画得相当传神。
(相关资料图)
9月8日、9日,《罗汉钱》将在天蟾逸夫舞台亮相庆祝上海沪剧院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活动“春兰秋菊,灵秀江南”板块。此次复排由沈刚担任导演,著名沪剧演员程臻、吴争光、洪立勇、钱思剑,优秀青年演员朱麟飞、钱莹、朱君尧、洪豆豆等,以及沪语训练营的小演员潘子轩共同传承与演绎。
“以敬畏之心传承,以现代审美创新”是沈刚在本次老戏新排中提出的。沈刚将时长从原来的三小时浓缩到两个多小时,同时增加了歌队等新的表演形式,夹叙夹议,丰富整个戏剧舞台效果。剧本上加强了戏剧冲突的描写,通过放大封建思想对青年人自由恋爱的压制来突出摆脱封建束缚、争取人性解放的主题。
作曲汝金山希望既能守好这出传统沪剧的经典唱段,又作出创新性的发展,吸引一批新的青年观众走进剧场来看这部戏。这次的乐队部分启用了管弦乐队和民乐结合的形式,保持民乐的特色同时用管弦乐队加以渲染。在新加的歌队形式中,他创新加入了类似阿卡贝拉的人声演唱方式。利用了早期的山歌调,通过演员的人声加上锣鼓点,结合沪剧传统的西乡调、唱山歌等形式来演绎。
排练厅里,地板上贴出了两道弧形线条,所有布景都在区域内移动,因为,舞台上正式演出时将采用转台形式,沈刚解释:“罗汉钱是圆的,牵出了两代人各自的缘,舞台上的圆形转台也象征着有情人终成眷属。转台会像电影里的摇镜头一样,将农村的生活亮点和情趣一一还原给当代观众。”
排练场里,即便只是舞台的雏形,也能鲜活地看到小飞娥像农村妇女一样往地上泼洗脚水、张木匠捧着饭碗蹲在地上大口扒饭。这些农村场景原先离这群在都市生活的演员很远,沈刚便带着大家逐一分析人物,用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元素来还原那个时代的气息。
上一次传承大戏还是2014年复排《芦荡火种》的程臻,此次重返舞台也克服了重重压力,在沈刚的指导下,她一点点“唤回过去的自己”。程臻说:“无论是《芦荡火种》里的阿庆嫂,还是《罗汉钱》里的小飞娥,都是丁是娥老师的经典形象,沈刚导演看着我们从学馆里一路至今,是他带着我慢慢进入到角色里。”这次程臻将完全还原电影《罗汉钱》里丁是娥的唱腔,原汁原味呈现丁派艺术风采。
为了更细腻地展现人物,演员们也都重拾写人物小传和演小品的习惯,将剧本之外的故事通过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,比如钱莹和朱君尧饰演的张艾艾和李小晚,剧中并未出现他们相识相恋的过程,两位年轻演员便通过小品展现了一出女追男的故事。再比如张木匠拿锯条打小飞娥,这一情节只在乡邻的调侃中出现,程臻和吴争光在小品里还原了当时的情景,以至于在舞台上,小飞娥一看见木匠,便产生害怕被锯条抽打的心理阴影。
这次复排《罗汉钱》,沈刚特别邀请钱思剑来出演区长一角,由他来普及当时新颁布的婚姻法,让艾艾和小晚如愿领到了结婚证。当初,因为戏份少,沈刚有些不好意思向钱思剑开口,毕竟区长这个角色只出现一场,可是却是向封建礼教声讨的人,分量又很重。在钱思剑看来,角色无大小,身为前辈的他虽然已经退休,在剧组里却仍不遗余力扶持后辈,即便只有八句唱词,他一开腔,就已经在人物中。
此次《罗汉钱》在表演形式、唱段、舞台效果、音乐包装上等都做出了创新的发展,同时集结了沪剧院当下最优的配置,也是希望老树开新花,让人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与情。(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)
关键词: